2009年12月19日

2009年11月2日

2009年9月13日

帶我去遠方 somewhere I never travelled


導演說:這是一部關於追尋自我的電影,
我寧願把它改寫成:這是一個關於自由與承諾的故事。

兩個堂兄妹,
哥哥從小便是妹妹崇拜的對象,
是他對於這個世界認識的開始;是她走向自由的一個窗口。

故事跳躍了兩個時間點,
哥哥念了大學,妹妹也上了高職念美髮科,
但是他們的情誼不變,
儘管這之間經歷了許多事情。
哥哥感情的出口、對於未來的夢想,妹妹始終在旁邊一一觀察著,
但她始終沒有對哥哥表明她心中的想法,
而只是一直記著那小時候的承諾:
哥哥要帶他去一個沒有人的地方、一個全部都和她一樣的色盲島。

兩個人都夢想著某天能狗實現心中的夢想,
雖然這夢想的過程充滿挫折。
在電影裡,
妹妹看似始終是哥哥的崇拜與追隨者,
但到了最後,當最敬愛的哥哥也被打倒時,
妹妹卻意外變得極為堅強,
對他說:
"你真是個大笨蛋,你比我還老耶。
那以後誰可以和我講話,講那些別人聽不懂的事情"
在那一刻,
妹妹其實也就是哥哥,
他們兩個其實一直都在追求同一件事情,
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和角度。
用回顧的方式去看這段時間兩個人的變化,
這其中參雜了太多夢想、遺憾、追尋與承諾。

帶我去遠方官方部落格

2009年8月4日

我做了一個小墳墓,留給你熱愛自由的靈魂一個休息的地方。


James, approx 1994 - 2009

我從來不覺得我是你的主人,
而你,也一直擁有一個熱愛自由的靈魂。

許多人有個愛游泳的靈魂,
這些人被視為懶人。

-Henri Michaux

我們是朋友,
你不屬於任何人,我也無權干預你太多。
你想自己飛簷走壁爬遮雨棚下樓就為了跑出去玩;
不想回家就為了想待在7-11吹冷氣;
想出去睡覺就出去,想睡床上也可以。
我們一直有著微妙平衡的關係,
我不管你或偶爾聊聊天、只抱一下或是一起睡覺,
有時忙得不像話甚至連餵你的工作也沒做,
但是我們還是保持著默契,
你會過來聞聞我的味道,
我也幫你抓抓癢回報你。
我們像是有了共識一般,
又各自想著自己的事情。

你就是那種看起來什麼都知道的狗。
我們四目相接比賽誰可以忍比較久不眨眼睛,
我們大眼瞪小眼,
一開始我總是先忍不住眼神先閃開了一下,
但後來基於人類高傲的自尊作祟,
你逐漸地敗下陣來,
但我沒發現的是,
你眼神中疲憊的神情逐漸的蔓延開來。

去年九月底第一次發現你腹部的積水,
換了好幾家醫院,
都指向同個原因:心臟瓣膜老化導致閉鎖不全。
垂老的你換了好幾種治療方式,
但這病也不能痊癒,只能藉由少數積極與大部分消極的方式進行治療與控制。
從一開始便被醫生宣告只能放棄到最後勇敢如你經歷了好幾次的病情起落,
堅強的你也等我回來看你。
抱著已經消瘦只剩皮包骨的你,
看著那些消融殆盡的肌肉和腫了三倍大的肝臟,
我為你難過,
但卻不想硬是把你留在身邊,
因為那是你生命的必經,
而我有天也必須面臨。
我不能強求,
當你必須要離開的時候,
而我相信你也知道。

回想到2003年在高雄那個夜晚的初見面,
你跳上我的機車,我怎麼推你也不下車。
朋友說:或許他只是想搭便車,
我笑笑的說很有可能喔。
只是沒想到,
你這便車還搭了真久,
從高雄到台北,
其中也經歷了好幾次的走失你也都回來了,
最後永遠地睡在了這,
在一個擁有良好風景的小山坡上。

樹蔭可以遮陽,
睡醒了還可以看看遠方的平原。

2009年6月28日

記錄:展覽。 photos: the solo show



感謝楊勝傑先生和我一起去拍攝展場照片,
我們拍了四個小時,
但還是有所遺漏。

照片看起來和現場的感覺還是差很多,
我想是觀看的距離對我的作品來說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因吧,
從遠觀到走近細看,
那其中空間的轉換和作品中細微的質地和觸感是息息相關的。

不過,錯過展覽的人就還是看看照片吧。

2009年6月27日

印在背面的話--給來到展覽的觀眾們

關於 時代破褲、口袋炸彈

每當有人問我:「你這次展覽要展的是什麼?」我總是停頓了一下,搜索腦袋裡那些貧乏的詞彙,好像是在碰運氣似的,試著找出一些精準的形容詞並用最少的字來描述這個展覽。
我後來常常都後悔自己在瞎扯什麼…
於是對話越來越偏題;內容越來越模糊難解。我開始自我安慰:這或許「恰巧」符合我這個展覽的命題吧。褲子是否真的破了其實並不重要,而是當回想起記憶中的那條牛仔褲時每個人總是忍不住嘆道:「啊,當年我那條褲子還真是好看…」。或想像是某些微小的片刻:匆匆脫掉便自行站立的牛仔褲和那口袋隆起的形狀。

那口袋的形狀

我們可能無法得知口袋裡究竟裝了什麼,但藉由想像、模擬的過程中,所有的可能性都隨之放大了。這些都提示了我作品裡的主要命題:「在限制條件下所產生的觀看的距離」和「與身體之間的親密聯繫」。
在這次的作品裡,除了描述與捕捉那些細緻的身體感之外,我更試著把這命題聚焦在形塑「身體的皺摺」。透過影像、雕塑、現成物、文件等形式,組合而成了看起來頗為龐雜的敘述架構。我企圖展現之間的對照與呼應,來說明這身體感的形成。

關於皺褶

除了物理上的含義之外,我想延伸這皺摺的可能性至更為主動性的面向。我除了捕捉客觀身體的皺摺之外,也試圖探觸那些「製造皺褶」的過程中與身體的關係。身體從表現、承載的主體位置逐漸轉變成為客體的關係。當簡單的一句話「我彎曲胳臂」被說出時,這主客關係的循環似乎已經啟動。


羅智信 6/17/09

2009年6月19日

郭玨絹的來信: 嘿 我幫你寫了一篇文章!

大家應該不會把看羅智信的作品當成知識的認識吧!!?建議:當有很多時間的時候。隨手拿著一杯咖啡或熱茶。帶著讀一首詩的目的。心裡還要想著:這可是很有氣質的呢!

不斷搓破的時代破褲

羅智信對色澤或質感等等物件的選擇,可能是最先引起你我感觀或者認知上的反應,在他作品中每個不同屬性的物件表情,如何在我們眼前,呈現如何最具誘惑力的效果?這是在羅智信作品中所流露的特殊氣質,他作品的爆發力常常不是讓人一目了然,知道他要講的是什麼?而是隱約有個點,吸引我們不小心踏進一個什麼都還摸不清楚的對立局勢之中,觸動一些感覺的產生後,感覺私自將我們自己和外在的距離拉開,然後開始聽到一些細細訴訴說著…竊竊私語的說著….在那每一個當下,如筆記般被記錄著。

在觀看羅智信作品時,常發生的現象是,通常,在想要問他的作品到底在表達什麼?之前,會問這東西是怎麼來的?如何收集的?怎麼拍的?是誰的衣物?事實上,我們可能已經不知不覺進入他的作品,同時也拿他的作品來補充或改變我們自己本身的日常經驗。或許透過他作品,你我每天躺在上面的那張床,或是身上的衣物、日常使用的居家用品,甚至是太累打盹、熟睡、發愣、觀察陌生人、覺得無聊等等的動作行為,物品都不再只是實用物品,無所事事的結果也並不等於一事無成,羅智信的作品搓破了在他時代下的產物原來的外表和價值,而他的時代和我們有直接關係的,正是那些我們有興趣知道的物件,如果以他此次展覽的主題”時代破褲/口袋炸彈”來說,具體來說是破褲和口袋,那炸彈勒?當然這只是個 “比喻”。我們主要還是希望可以透過他的作品認識羅智信的時代。

也許,我們覺得他的作品只是表現了現代年輕人的疑惑或茫然,甚至加深我們對他作品感到模糊的程度,當我們想馬上接下去問這些作品的意義何在?渴望有個明瞭的答案的時候,一不小心,我們每個人可能又錯失了一次像是終於可以寫一首屬於自己的詩的機會,為什麼像寫自己的詩?因為那不過是從自己生活經驗中擷取每個人事物來個紀錄罷了!但也因為是從自己開始,以致於每個人所延伸出來的可能就像羅智信作品一樣繼續引發著其他的人。

現在的我們如何不感到疲累呢?又怎麼不感到困惑呢?因此我們需要一些享樂,也極度渴望在慾望的滿足中抵銷每天的疲乏還有沉重。從羅智信作品感受到比較清楚的意圖可能是讓我們開始試著重拾身邊的人事物,不斷地製造各種不同的享樂方式。

郭玨絹

2009年6月16日

2009年6月9日

虎臂胳膊


時代破褲、口袋炸彈--羅智信創作個展
6月20 我們下午三點見。

2009年6月2日

curve my land



我彎曲胳臂...
為了製造一個
一秒鐘雕塑。

這是展覽中的傳單中的一句話。
我一直試圖要找尋某種適切的形容這個展覽可能的樣子,
或介紹模糊搖晃中重疊結實的部分。

身體可能是一種籠統的說話,
距離感的身體多了一點深度。
再多說一點,
可能會提到速度感...
或是觸覺。

對我來說那些作品一點都不籠統,
也不模糊。
如果看不懂或是顯得零散無章的地方都是我過度思考亂佈展所害的,
要探究核心的問題,
我想一定是有某個堅硬的底層等著被挖掘的。
但我目前還想不到某個適當的語言進行描述。


請來看看展覽吧。
告訴我你們可能的想法。

2009年5月28日

時代破貼紙


請複製以下語法:




展覽還剩不到一個月,
整個人都快挫起來了...
冒著展覽開天窗很爛沒人看懂招致惡評藝術生涯結束的危機,
我還是要誠心拜託大家幫忙宣傳一下這個展覽。
拜託大家互通有無一下,
幫忙貼一下貼紙。
一起來看展覽喔喔喔!!!

p.s.我會盡量幫大家張羅超級茶水和精緻點心的!

2009年5月17日

關於展覽的敘述





從攝影、立體雕塑、錄像藝術到影像裝置,羅智信使用多元的形式材料,展現出此展覽的豐富性與變化性。作品像是小說的各部細節,串連起一個整體和完整的理解和想像。這些作品大量使用現成物創作,例如:棉被、床墊、腰帶、牛仔褲、牙膏、照片、手套、布料。這幾件物品對藝術家來說皆有其特殊的意義,藝術家使用它們來表達出對於身體的想像、個人空間的延伸、夢與現實的模糊之境。對於藝術家來說,現成物件的使用和對於微觀世界的觀察其來有自,這些生活場景的片段都來自生活的細節與體悟。藝術家相信人的生活便建立在這些微小之物上,那些片刻的稍縱即逝或是靈光乍洩的剎那都自我形成了一個獨立的世界。那世界或許容易被忽略,但是它們的確存在並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而藝術家的工作,便是企圖捕捉並型塑那微小的世界,從個人的生活想像出發進行創作,表現出一般性的共通感受,進而使得觀者了解他的思維與創作觀。

時代破褲、口袋炸彈-羅智信創作個展



羅 智 信 創 作 個 展
a solo show of LUO Jr-shin

09/6/20-7/5 
opening reception:6/20 15:00


羅智信-對身體感知的重新召喚
文/湯凱鈞
「當一張床墊、一床棉被、幾件褲子、幾件衣服…這些現成物自日常生活空間抽離之後,能夠產生什麼樣的力量呢?」

羅智信處理那些物件的方式與目的很簡單, 即在於引發觀者「視覺的觸覺感受」。從單純而專注的體驗中,拖引出模糊的曖昧性與不確定性的身體感。此感受往往是純粹且具有召喚個體經驗的特性。
「使用過的物件」是這些現成物的主要特色。物件被使用過代表著物件還承載著某種時間與記憶的重量,儘管這些現成物的重量來自於藝術家與其私密關係之中,但當生活物件脫離藝術家而獨立存在時,記憶與身體感知便指向了各別觀者的經驗,既獨立又共通。
他對於材質的敏銳感知充分展現在《在床墊上》、《小孩不懂殘酷》、《藍色的或灰色的》、《female bust》等作品中,利用物件特質的對比引發觀者對於質感記憶的召喚,如:《在床墊上》與《藍色的或灰色的》中,具有流動可變化特性的牙膏對比於固定的床墊、牛仔褲,這種對比造成的是一種視覺與觸覺之間的碰撞,強化了對於身體的感知能力。而即使在《夢裡的海壓得我好重》錄像作品中,不直接操作物件,卻同樣引發了強烈的觸覺感,它存在於那單純的脫下一件件被海水浸濕牛仔褲的行為之中,並勾起某種黏膩與不舒服的內在感受。
身體感的召喚與形塑是羅智信創作的主軸,越過理性的思維邏輯,個人的身體感知總成型於感性範疇之中,透過物件的重組與拼湊試圖召喚身體感所能引發的感性能量,用感官感覺重新對現成物進行一連串新的理解與思考。

“ When a mattress、a bed quilt、some jeans and some clothes are abstracted from daily life, what power do they bring out?”
The purpose behind how Luo deals with the objects is simple. It is to invoke a sense of "visual tactility". From a pure and concentrated experience, it intrigues an ambiguous and unstable sense of body. This sensation has the unique quality of summoning individual experiences.
"The used" is the main theme for his found objects. These readymades continue to carry their own history and memories. Although the value of the readymades comes from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bjects and the artist, when the objects part from the artist and exist on their own, the memories and senses of body are directed to the individual experiences of the viewers. They are simultaneously independent and common.
Luo's sensibility with materials shows in his work:《the kid doesn’t know the cruelty》、《blue or grey》and 《female bust》. He uses a contrast between each identical object or material to intrigue the viewers' memories toward the objects: From《on the mattress》and《blue or grey》, Luo uses toothpastes: viscous and unsteady, contrasts to solid objects like a mattress and a pair of jeans, vision and touch collide. Even in the video work 《the ocean in the dream struck me down》, without the manipulation from the artist, it strongly arouses the tactility of a pair of jeans that has been taken off and soaked with sea water. A sticky and uncomfortable feeling emerges.
To summon and to reconstruct the senses of the body is the main goal of Luo's work. It has surpassed our logical and rational thinking, and it has composed individuality into a category of senses. Instead, from reconstructing the sensational energy of the body, viewers gain new understandings and thoughts towards the "used" and the readymades objects.
http://shidaipoku.blogspot.com/
http://www.flickr.com/photos/raymea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海藝廊 02 2392 5080    http://blog.roodo.com/nanhai/

2009年5月16日

人類的牙齒

林道唯一具成年的特徵,是他的牙齒。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515/5/1jksf.html

成人的牙齒長在兩歲孩子的臉上會是長什麼樣子?
是什麼的原因讓他停止生長?
那麼又是什麼理由讓他在正常時間換去乳齒,獲得一副成人的牙齒?

換牙、蛀牙、爆牙、掉牙的困擾種種,
可能不及擁有一副不適合(不屬於)你的牙齒。
就算死亡,它依舊是你指認的證據。

2009年5月13日

自我測驗

*freedom from the known/∴▲☠¿ 說:
很多零碎的念頭
我小時候坐在我媽車上
停紅燈
隔壁有個大叔
我看著他的臉
告訴我自己我要記住他的臉 十年以後問自己還記得嗎?
然後就在那邊拼命看 要記住
你說我小時候是不是就有病了

2009年4月7日

田園城市四月新書《CO-Q》


書名:CO-Q
作者:黃建宏、蘇育賢
出版:2009.04 初版一刷
尺寸:17cm × 21cm
頁數:288頁∕裝∕全彩
定價:380
語言:中∕英雙語
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CIP  1.當代藝術、2.文集
ISBN  978-986-7009-47-0 (裝) 
 
 
 

藝術即能量,獨特性就是能量值。

 

台灣當代藝術不是沒有事件,而是事件的影像沒有能夠顯影的場域,

CO-Q2OO8有意識地創造出一種沒有邊界的事件。

 

CO-Q之書不是展覽的紀錄與回顧,而是這一群藝術家能量的延續

它的重要性既在於延伸,也在於當下的現身。

 

相較於藝術能量的漫漶,展覽與團隊都是事件的短瞬,CO-Q之書以記錄自身和行動的延伸來抵抗文化失憶症的耗損。儘管出現在CO-Q特展之後,卻企圖開展出一種CO-Q的前事件場域──一種等待創造事件的力場。

 

CO-Q這一群年輕的台灣當代藝術家,他們青春正盛,有各式各樣的想法和創作活力。
當代藝術不艱澀、也非無病呻吟,CO-Q的活潑揮灑和天馬行空,正見證著好玩又豐富、充滿了能量的台灣當代藝術!

 

CO-Q等待的不只是藝術家、專家或收藏家,還有所謂「啥米攏唔驚」、重要的「你們」!

 

隨書附贈「CO-Q紙上藝廊」一套,共同和CO-Q一同參與、一同創作!

 
 
 
文 / 蘇育賢
 

陳舊的「新世代」,「喃喃自語」的政治

基於書內「CO-Q」(或稱Cold Q)成員都是一九八二年左右出生的年輕人,在回答「CO-Q」這個畸形的名稱到底是什麼之前,應先問問架起CO-Q的傑出創作者們,也就是目前普遍認為的「年輕世代」是什麼?暫且別理會「世代說」是否屬於一種霸道的命名,搜尋得到的描述辭彙如:「草莓族」、「肚臍眼文化」、「卡漫世代」、「頓挫」以及藝術圈最火熱的長青老字號「喃喃自語」等,其實都是爸爸們憂心忡忡替下一代取的名字,且在取名的時刻,透過命名控管、界定了年輕世代的框架。

 

但「世代指涉」對不準也卡住了好幾年,亦只能在既定成見裡回到表面上的「有無問題」。我不反對「政治藝術」,但我反對這個虛假的對立結構(政治藝術/喃喃自語),CO-Q企圖做的是擺脫這種「有意與無意的對立項」。如果只停留在「意義的再現」上做判準,藝術將再次陷入作品作為「密碼」、知識進行「解碼」的過往工作。而「新世代」並不是一個陳舊的炒作專用商標,供那些趕稿的寫手跟忙著出貨的畫廊使用,更不是「喃喃自語」或「頓挫」。「世代說」提供了一個現實實踐的基礎,世代之間也確實存在著差異,尤其是最根本的「感覺邏輯」的差異,但目前上述的世代歸類法都沒有創意且無實踐力,且被上一代指稱了這麼久,被指稱的對象應該站出來提出自己的觀點。所以,我以身為被指稱作「新世代」的一員,在還沒被無效的體制輪替換掉之前,提出了CO-Q。

 

CO-Q」,「Cold Q」

CO-Q既然不在上面所說的「政治」與「喃喃」的對立裡面,卻又企圖去提示某種世代觀點,那到底可以是什麼?假如依照Cold Q的字面去理解,會以為它是又冷又可愛的矛盾綜合物,但Cold在翻譯上有另一種解釋為「疏遠」、「冷淡」、「沒到位」。Cold具有一種往「無處」運動的狀態,是在面對既有被命定且已然成為公式的框架時進行脫逃。因為只有在一個「沒到位」且對極端進行「疏遠」與「冷漠」的運動中,擺脫被「大家」所命定的框架,才有可能展現出差異性。Cold沒有既存的位置,也不是集團指設,而是一個不斷逃離既有框架的運動。

 

 那是怎樣一個運動法?

就是「Q」了!跟這個字眼的讀音(語感)息息相關,Q是台語的一個讀音,是一個沒有「名」的感覺稱謂。它本身就是「軟Q有彈性」的感覺指稱。Q總能在碰觸各個對象的同時,ㄉㄨㄞㄉㄨㄞ地滑過,碰到了卻又不碰到底的彈性變態,有點像是「隔靴搔癢」。搔不到癢跟ㄉㄨㄞㄉㄨㄞ滑碰都是一種「勾引」的感性之力,因為勾引,所以總是召喚著你的想像。

 

CO-Q」的企圖是什麼?

CO-Q試圖用「感覺」來策劃一個「感覺精準」的展覽。我們透過感覺不斷地將意義填入辭彙裡,我也以同樣的企圖心去創造CO-Q。CO-Q是針對某種力量與氣氛的形容詞,但由於這某種力量不屬於任何一個既有陣營,在沒有辦法用過往辭彙去描述它的情況下,我將它命名為「CO-Q」。

CO-Q有以下五種勾引質感:
1. 帥氣拉風有點壞 
2. 動作很小高難度
3. 小感性的發明家

4. 冷眼旁觀也可嗨

5觀念總在一瞬間

 
 
 
 
目次
 
005    關於CO-Q
           -- CO-Q    /蘇育賢
             -- 感性的一小步,文化的一大步   從Cold Q論阿母失蹤的青春美學    /黃建宏
             -- CO-Q藝術的速度學向度:「光柵身體」    /雷煦光
033    CO-Q藝術家面面觀
235    CO-Q當代藝術講堂──藝術家作品教學示範
278    CO-Q關鍵字
284    CO-Q連連看
286    CO-Q紙上藝廊

   
 
 
作者介紹
 

黃建宏

 

大學時,我在台中修習了四年化學,服完兵役後,我決定前往巴黎繼續進階的學習。在我當時揣想的未來研究計畫中,我徘徊在哲學與電影兩個領域之間,而在偶然的機會下,我接觸到Jacques Rancière在《電影筆記》的文章,他也就成為我日後的論文指導老師。二○○四年,我拿到了巴黎第八大學哲學所的博士文憑。目前,我在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擔任助理教授一職,也繼續從事影像的相關研究。同時書寫關於電影、當代藝術與表演藝術的評論,也翻譯過一些法國當代理論,如德勒茲、布希亞與洪席耶等人的著作。

 
 
蘇育賢
       
蘇育賢,一九八二年出生於台南。        
我是個創作者,我創作作品跟展覽,也做一些音樂,現在還出了書─真是拍拍手。可是,別人問我在幹嘛卻回答不出來,似乎不想知道我在幹嘛的人更多。        
這本書有兩個最簡要的意義:         
1. 我們可以用比較有趣的方式讓妳(你)接觸年輕一代的當代藝術,它一點也不艱澀無趣。假如妳(你)喜歡模型、地下樂團、獨立製片甚至是A片,其實當代藝術也差不多就是這樣。如果妳(你)喜歡跟朋友聊那些東西,這裡就有一個新話題。         
2. CO-Q也可以出書,我相信這是具有勵志涵義的。
 
 
 
 

2009年4月4日

2009年3月28日

為愛朗讀 the reader



剛剛看到新聞,
為愛朗讀三月二十七才上!!(也就是昨天)
也太晚了吧,
我想很多人早就等不及看過了。

"獲得今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凱特溫絲蕾在「為愛朗讀」中飾演一位36歲的公車售票員,與15歲的麥可展開微妙的姐弟戀,這部以二次大戰,納粹統治下為背景的電影,以細膩的手法呈現出複雜的人性與情慾,精湛的演出更獲得國際間多項大獎。"
摘自:奇摩新聞

好多人說看過了為愛朗讀大受感動,
的確,這部牽扯了大時代下的壓抑、愛情中的拉扯與謎團、無法挽回的時間流逝之憾...
結合了這幾個主題,
再加上流暢的敘事手法與奧斯卡影后的實力,
總合起來,這是一部出色且讓人難忘的影片。

但是我看了沒有哭。
我想,
導演也沒有故意要讓誰哭。

影片裡雖然很明確的指出這是在德國二戰後的時代,
面臨納粹終結後的清算,
但這部片的確和很多"正宗"德國戰後省思片有所不同。
它的確去除了許多激情的描述與道德批判,
面臨時代巨輪下的小人物,
在一個很大的佈景前上演極其細緻的愛情片段,
導演很巧妙的處理這個部分,
讓乘載巨大歷史包袱的人物前鏡頭前,
默默、安靜的對話...並且朗讀

影片前大半段都沒有交代女主角的背景,
而讓觀眾逐漸意識到她心中最引以為恥的秘密。
對於她來說,
指控不過是她盡忠職守的結果。
這裡又牽扯了道德的界線與個人迥異的判斷,
那固執的信念,
又延續到影片的末段,
為了能夠寫信,
她開始學習,
而在電影裡的時間線,
也因為一本 the lady with a little dog串連起來。

導演抹除了對與錯的判斷,
甚至也削除了勝利與失敗、可恨與可憐的分界。
如果真的要說遺憾的,
悲慘的或許不是女主角的選擇或命運,
而是整個時代(或其他人)賦予給人的限制與困頓。

2009年3月20日

|

下唇的結痂我忍不住直舔。

昨天莫名其妙的發了場燒,
在帶完一群對我猛笑的媽媽們。
那些貴婦有夠誇張,
香奈兒的耳環與三宅一生洋裝。

夠了、省省吧、笑死人了。
最近挺實用的幾句話。

19

可能或應該我該開始進行某些實質的計畫,或試著使用一些未曾開發的靈感或詞彙。

我漂浮地走在陸地上整天,想著可以換雙鞋子,換隻手錶,換些朋友,或是歪著頭。
潛入海灣裡,游泳。

2009年2月22日

once (on the air)



我都忘了是去年還是前年的影展片了,
once在正式上映之前便已造成了話題...
以它一聽便難忘的原聲帶。

但我始終都沒去看,
影展沒選(想說院線還有機會),
院線也錯過了(反正很快dvd出租店相見),
最後連在dvd店看到了也沒決定租回家,
不知道怎麼搞的,
是假文青與生俱來對於"熱門"的抗拒,
還是原聲帶給我一種過度浪漫的印象。
(也可能是朋友的觀後心得云云)

總之我錯過了多次,
直到出現在飛機上的自助娛樂系統又再度提醒了我它的存在。
香港翻譯為:一奏傾情。

飛機跨越了半個地球,
時節正值冬季,
北方的浮冰特別多且大塊,
這是上次夏天的旅程未見的。

雖然航程有十五個小時,
但我還是錯過了,
因為我想看新片,
亂看了好幾部,
但老實說現在回想起來真的全部都不記得了。

好在機上電影更新沒那麼快,
我在回程連續看了三部電影之後選了once,
很順暢的看完了。
喜歡的點有:攝影的質感、運鏡、一些細碎混亂的環境音,
當然,還有歌。

Marketa Irglova 在夜間超市唱的if you want me那段,
雖然我其實早在youtube上看過,
但我還是傻傻的帶著耳機、坐在腳臭的死大陸人旁讓眼淚死命的流出,
這是繼大學時代坐六個小時的統聯看駭客任務第三集偷偷大哭之後的經典。

2009年2月15日

_

老天爺賜與我洞悉,卻不因此負責。

2009年2月12日

ballroom

你扭過來我扭過去,
你喵過來我假裝沒看見頭馬上別過去,
你不甘示弱也轉過身去和朋友竊語幾句,
我決定還是裝作沒我的事以免會錯意。

不過最後好在你說了一句whats your name?

2009年1月30日

a mate

大夥兒手拿一杯啤酒和收緊臀部好達成求偶目的。
好像這是種規則,
或是說是暗號。

穿過人群時說句excuse me我只能做到這裡。

have a bite

今晚外出去吃了corner bistro,
吃了去了fat cat聽爵士樂演奏,
聽完走出逛了格林威治村一整圈之後去看了NYU的圖書館,
好大的圖書館。
fat cat的章蓋在手上,走到門外發抖七分鐘的時間又在躲進去,
裡面的人很多,
我點了一杯生的pink elephant,
我看著鼓手發呆,
腦筋有些不太清楚,
過去發生了一些事,
似乎可以預見自己未來的某個位置,
自我假設的預言...
我總是善於此道。

在St. Mark裡遇見蔡國強。

之後繼續在午夜的東村游晃,
在地鐵站裡,
很自然的拿出下午在布魯克林買的甜甜圈吃了起來。

2009年1月22日

freaking cold continent

冬天前往紐約,
終於圓了我看到活生生的雪的夢想。

那些雪很隨興的堆在路邊,
讓人忍不住想去踩個幾腳。(小心注意別滑倒)

但是這溫度也太低了吧,
剛下飛機,機場的玻璃門一打開就嚇到了,
超冷的空氣四面八方湧進,
躲都躲不掉...

每個人在路上張嘴就大冒白煙,
好像大家都快樂的邊走邊哈菸。

2009年1月5日

a monday

1_大夥在追垃圾車時總是歡欣鼓舞。

2_盯著烘衣機滾著滾著看見冒出一張粉紅色的一百塊真好。

3_急急忙忙卻又從容不迫。

4_考驗自身對於食物的節制力。